网络安全丨网络“扫黑”小课堂,安全风险要提防

发布时间: 2021-11-29


       互联网时代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。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、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,深刻影响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军事等各领域安全。
       让小安带大家一起聚焦网络安全话题,学习网络安全知识。
       电网络诈骗犯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利用电话、短信、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虚构事实,设置骗局,以此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。
       典型诈骗套路:
       1、“杀猪盘”类诈骗
“     杀猪盘”类诈骗基本上分为四个组别,分别是“技术组”、“供料组”、“话务组”、“洗钱组”。“技术组”负责购买公民个人信息,搭建诈骗网站,后期收割钱财;“供料组”负责前期撒网,物色诈骗对象;“话务组”负责按话术陪聊诈骗对象建立信任或恋爱关系;“洗钱组”负责收尾洗钱跑路。
        2、冒充公检法诈骗
       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分子,首先会骗取被害人信任,惯用伎俩为:银行卡涉嫌洗黑钱、名下手机卡发送大量骚扰短信、涉嫌骗取保险等。
诈骗分子会通过言语震慑来树立权威,而后会要求事主转账、变卖有价证券、抵押房产等方式继续汇款,直至倾家荡产。
       诈骗防范要点
       1、凡是类似民族资产解冻等借口让为其汇款的,不论钱款数额多少,都是诈骗。
       2、凡是自称国家公检法人员通过电话、微信、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所谓“委托”“授权”“任命”的,都是诈骗。
       3、凡是声称缴纳数十元、上百元会费就能获利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各类APP、项目都是诈骗。
       4、凡是“客服”要求必须通过二维码链接下载APP的,一定是诈骗。
       5、网络刷单要求垫付资金的肯定是诈骗。
       6、一旦遭遇诈骗,保存好汇款或转账记录并及时报警。
       个人敏感信息是指一旦遭受泄漏、非法提供或滥用就可能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,极易导致个人名誉及其他方面受损的个人信息。
       个人验证信息是有关一个人的所有数据,这些数据能帮助识别这个人,如姓名、指纹或其他的特征资料。
       个人信息防护要点
        1、关于网站注册和使用,要及时关注网站信息泄漏方面的新闻,及时修改相关密码。
        2、关于手机、电脑使用,可加装安全软件,定期升级操作系统;需从官方渠道下载APP和软件;要防范通过伪基站短信等途径访问钓鱼网站;不要在网络上提供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。
        3、关于个人信息保护,要保管好身份证信息;不要随意丢弃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物品,在处理快递单等物品时记得首先处理掉个人信息。
        4、个人信息一旦被泄漏,可向互联网管理部门、工商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。
       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(例如邮箱、聊天软件、社交网站等)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、目的性的话语。
       传播网络谣言要负责任
       1、民事责任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,网络用户、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,应承担侵权责任。
       2、行政责任。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等规定给予拘留、罚款等行政处罚。
       3、刑事责任。散布谣言,构成犯罪的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。
      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(例如邮箱、聊天软件、社交网站等)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、目的性的话语。
       传播网络谣言要负责任
       1、民事责任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,网络用户、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,应承担侵权责任。
       2、行政责任。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等规定给予拘留、罚款等行政处罚。
       3、刑事责任。散布谣言,构成犯罪的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。
        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、网络安全靠人民,保障个人信息安全,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。21世纪以来,互联网迅猛发展,逐渐地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对人民的思维有着持久的影响。由此可见,保障网络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部分,并且,这部分有着最隐蔽且最广泛的影响。所以,维护网络安全,势在必行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保卫处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2021年11月29日

 

©2000-2021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

备案/许可证号:滇ICP备12000361号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滇ICP备12000361号-1

备案查询:工业和信息化部ICP/IP地址/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

联系方式
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

电话:0871-67985516 0871-67985881

传真:0871-67985981

  • 官方微信

f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04/25 10:52:30